近日,吉利雷达「守护自然奇景」创客公益行动走进山西省晋中市和顺县,实地探访猫盟“豹乡田”基地,深入华北豹核心栖息地寻觅这一珍稀物种的神秘踪迹,沉浸式体验野外科考观测活动。吉利雷达地平线EV作为活动乘用车辆,凭借全地形通过性、多元野外适配能力与生态友好特性,成为守护中国野生猫科动物家园的“移动工作站”,生动诠释了吉利雷达“自在无忧,自由无界,自然无痕”的品牌理念。
多元空间+强大外放电 吉利雷达地平线EV赋能野外科考观测
在猫盟“豹乡田”项目主管施奇静的带领下,雷达创造营用户驾驶吉利雷达地平线EV前往猫盟“豹乡田”基地,亲身体验纯电皮卡在野外的绝佳操控。豹乡田地处太行山中段,地形复杂、气候多变,夏季高温与突发降雨对野外科考观测活动提出了严苛挑战。作为一辆皮卡,吉利雷达地平线EV的后厢多元改装方案展现了其作为“移动工作站”的灵活性,后厢侧边帐展开后可以为野外工作人员提供额外的遮阳挡雨空间,成为天然的野外工作站,为高温野外科考观测考察提供阴凉环境。1200L无界后厢能轻松装载农产品、异形农具和树种枯枝等,一旦绿通蔬菜的装载量超过80%,还能享受高速免费通行的待遇,为野外作业的长途跋涉节约一大笔通行费。雷达创客黄女士就对吉利雷达地平线EV的改装能力赞不绝口:“改装空间特别大,上面可以加装自行车,车顶帐篷,甚至改装为房车,不仅遮风挡雨,还能携带更多的户外用具,实用性拉满。”
更关键的是,吉利雷达地平线EV的直流外放电最大功率为30kW,搭配光伏产品、PSP380和万能栈软件,最大功率可以拓展至36kW,这对于野外科考观测堪称“救命配置”,既能直接烧水做饭保障人员供给,又能为无人机、工作电脑和红外相机等野外科考观测设备持续供电,并支持电磁炉、车载冰箱等生活电器的使用。此外,车辆前备箱可接电使用23L冷藏、保温一体式冰箱(-6℃~15℃),能冷藏饮料、冰块等食物,在高温天为工作人员送来清凉。全方位物联用电接口满足冷风扇、制冰机等多种电器同时用电,在高温天也能实现“科考+生活”全场景覆盖,彻底解决野外用电难题。猫盟“豹乡田”项目主管施奇静提到:“在生态修复区需要经常使用无人机,无人机耗电很快,车辆的外放电功能保证了我们在野外工作的持续性,连续工作一天也不用担心断电。”
智能四驱+绝佳操控 吉利雷达地平线EV征服复杂路况
华北豹核心栖息地多陡坡、泥地和砂石路况。吉利雷达地平线EV凭借纯电智能四驱系统与透明底盘技术,展现了强悍的全地形适应能力:智能电四驱20毫秒内快速响应,可一键切换雪地、泥地、沙地等多种模式,配合最大95%爬坡度与815mm涉水深度、230mm最小离地间隙,轻松通过斜坡与积水路段;透明底盘通过车底摄像头能实时显示障碍物位置,辅以540°全景影像,避免碎石划伤底盘或陷入坑洼洞中,确保车辆在复杂地形中全程平稳通行,为野外科考观测守护人员深入核心保护区工作提供可靠保障。对此,猫盟“豹乡田”项目主管施奇静欣慰地表示:“我第一次来到自然保护区的时候,山区道路崎岖难行,根本不敢想象有一天能够开车来到这里。现在开着吉利雷达地平线EV,直接就上来了。遇到下雨天道路打滑,一键切换到越野模式,可以很轻松地上到生态修复区。
另外,吉利雷达地平线EV的超强动力和灵活操控也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。雷达创客任先生就表示:“吉利雷达地平线EV的驾乘感觉与SUV没有区别,特别是开长途很舒服。我有一台2.0T的油车,超车的时候完全没有电车的那种痛快劲。”
零碳排放+超低噪音 吉利雷达地平线EV默默诠释无痕守护
华北豹对声音与气味极度敏感,传统燃油车的噪音与尾气易引发其警觉。吉利雷达地平线EV“零排放、低噪音”的无痕特性是野外科考观测的关键优势:其怠速状态下噪音低于35dB,达到图书馆级静音标准,配合纯电驱动的无尾气排放优势,最大限度减少对华北豹及周边鸟类、昆虫等物种的惊扰。这种“无痕介入”的通行方式,既保障了野外科考观测活动的顺利开展,使得公益科考人员可以悄无声息的接近各种动物昆虫,提供最及时、准确的物种信息,又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持。
从“新”出发守护未来 吉利雷达创客公益始终在路上
吉利雷达创客公益项目自启动以来,始终聚焦于探索、创新与保护,此前已成功举办多场涉及野外科研、环保探索、文化传承等领域的公益活动,3年来先后深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守护海南长臂猿,在广东惠州乌禽嶂保护区护送鹰嘴龟回家,累计参与人数接近400人,曝光量超过300万。此次山西和顺之行,不仅是吉利雷达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行动,更是其产品实力在极端环境下的成功验证。吉利雷达地平线EV以其出色的综合性能,正成为守护生物多样性、支持野外科学研究的可靠伙伴。
今年1-7月,吉利雷达累计上险量达6569台,位列皮卡全品牌第五,纯电市场占有率高达87.3%,连续3年蝉联新能源皮卡销量冠军。未来,吉利雷达将持续以吉利雷达地平线EV等产品为载体,联动更多公益力量与车主创客,走进更多生态保护区,通过“科技+公益”的创新模式,让零碳出行理念扎根户外场景,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可持续发展注入持久动力。